Tekla二次开发--梁梁节点**章:界面制作 一.组件属性 1.组件名称 组件名称是显示在组件窗口标题栏中的名称,如下图所示,不同的组件名称可以相同,但为了更好地区分组件,一般可以给组件命名不同的名称,如圆管柱柱脚节点、吊车梁,梁梁单板连接等 (组件名称对应Tekla中节点名称,见图二) 2.组件的类型 ① joint(节点): 通过选择主部件和次部件生成的组件为joint节点类型,次部件的数量大于等于1。(参考图三) detail(细部): 通过选择一个主部件和一个定位点生成的组件为detail细部类型(参考图四) plugin(插件): 通过先选择N个零件再选择N个点生成的组件为plugin插件类型,零件的数量可以是大于等于0的任意数量,点的数量也可以是大于等于0的任意数量。(参考图五) 2-1图一 2-2图二(Tekla中截图)
2-3图三 2-4 图四 2-5图五 2-1. joint节点坐标系 当组件类型选择joint节点类型时,坐标系的定义方式有中间、箱形、碰撞、终点和**次部件五种下拉选择形式。 1)中间 主部件和次部件的中心线的交点。 2)箱形 主部件框和次部件中心线的交点。 3)碰撞 主部件和次部件中心线的交点。 4)终点 次部件中心线与主部件端面的交点。 5)**次部件 主部件中心线和**个次部件中心线的交点。x 方向垂直于主部件的中心线。
2-3.组件属性中当次部件数量等于1时,如下图主次梁梁节点; 当次部件数量≥2时,如下图圆管柱节点,与主部件(圆管柱)连接的多个次部件(钢梁) 图六 2-6图六(次部件数量=1时) 2-7图七(次部件数量≥2时) 二:V构系统参数设置工具下拉菜单→参数设置 1、图片路径 组件界面中添加的图片可以是多种格式的图片,图片一般建议保存到V构程序文件夹里的Images文件夹里,并将文件夹的路径设置为图片路径 2、bin路径 bin路径必须设置为Tekla程序bin文件的路径,设置了此路径后,当组件编译完成后,点击加载到Tekla按钮,会自动打开对应的Tekla,方便测试开发完成的组件。 2-1图一 三.对象坐标系 1)型钢对象坐标系 型钢起端中心点为原点,起点指向终点方向为X方向,上翼缘方向为Y方向,垂直腹板方向为Z方向。 2)螺栓对象坐标系 螺栓起端中心点为原点,起点指向终点方向为X方向,螺栓的另一个排布方向为Y方向。 3)多边形板对象坐标系:垂直板面的方向为Z方向 四:梁梁节点界面制作 加劲板选项卡的创建 创建选项卡→修改名称(加劲板)→创建多边形板→修改边数→插入图片→插入变量D1和D2→修改变量D1的注释(加劲板到翼缘板内侧距离)和修改变量D2的注释(加劲板到翼缘板外侧距离)→插入控制点倒角界面 螺栓选项卡的创建 创建选项卡→修改名称(螺栓)→创建螺栓→创建多边形→修改边数→→插入控制点倒角界面 坡口选项卡的创建 创建选项卡→修改名称→创建H型钢坡口界面 五:启动VS编程 第二章:加劲板的创建 一.主部件和次部件1组成部分的命名 1.主部件截面高度: ZH、 截面宽度:ZB、腹板厚度:ZF、翼缘板厚度:ZY 2.次部件1截面高度:CH1、截面宽度:CB1、腹板厚度:CF1、翼缘板厚度:CY1 注明:截面参数是按照Tekla中截面参数设定,翼缘板和腹板厚度命名是按照拼音字母 如下图代码注释部分和图示部分
二.加劲板创建步骤 加筋板的创建: 1.进行B1点的集合,MDian B1MDian=new Dian(); 2.给B1Z一个double变量值(多边形板对象坐标系:垂直板面的方向为Z方向)参考下图(图一) Double D 长度变量代表小数或整数变量 例如:double B1_T 就是板1厚度 3.按照坐标系原点方法(joint节点坐标系-中间)计算每个点的位置(参考图三) 例如:Dian B1Dian1=new Dian(x,y,z)(每个点都从原点开始算) 4.把计算好的每个点,集合起来,如果其中有个别点需要增加倒角,按照提示填写 倒角Dx、Dy、倒角类型 5.创建:B1ID,此处用到新编程语言CJID.Part-DuoBXB(按照提示操作) 6.焊接在ZID(主钢梁)上,主部件放在前面,次部件放在后面,这样表示次部件焊接在主部件上 图一 图二 三:代码开始与结束 四:加劲板的创建-代码编辑部分 4-1,创建多边形板零件顺序是按照Tekla中多边形板零件属性进行编写,如图所示 五:进入Tekla模型进行测试 1.除了加劲板的代码其他代码全部用注释命令注释一下,否则系统会报错,如图所示 2.在tekla测试前查看程序集名称内数字和组件编号内数字一致 3、bin路径 bin路径必须设置为Tekla程序bin文件的路径,设置了此路径后,当组件编译完成后,点击加载到Tekla按钮,会自动打开对应的Tekla,方便测试开发完成的组件。 4.启动代码 5.加载到Tekla中进行对加劲板的测试 6..搜索AABB1节点,双击节点,弹出梁梁连接节点,对参数化节点进行测试 第三章:连接板的创建 一.连接板创建步骤 连接板的创建: 1.进行B2点的集合,MDian B2MDian=new Dian(); 2.给B2Z一个double变量值(多边形板对象坐标系:垂直板面的方向为Z方向)参考下图(图一) Double D 长度变量代表小数或整数变量 例如:double B2_T 就是板1厚度 3.按照坐标系原点方法(joint节点坐标系-中间)计算每个点的位置(参考图二) 例如:Dian B2Dian1=new Dian(x,y,z)(每个点从原点开始算或利用XG_X、XG_Y、AddX、AddY) 4.把计算好的每个点,集合起来,如果其中有个别点需要增加倒角,按照提示填写 倒角Dx、Dy、倒角类型 5.创建:B2ID,此处用到新编程语言CJID.Part-DuoBXB(按照提示操作) 6.焊接在ZID(主钢梁)上,主部件放在前面,次部件放在后面,这样表示次部件焊接在主部件上 图一 图二 二:连接板代码编辑部分 三.再次启动代码(每次重新修改后的代码必须重新再次启动) 四,再次对”连接板代码”加载到Tekla中进行测试 五.双击节点弹出梁梁连接节点→修改按钮→连接板出现→修改主次梁界面对节点进行测试 第四章 螺栓和坡口的创建 一:创建螺栓的步骤: 1.按照坐标系原点(joint-中间)计算出螺栓的起始点(Start)终点(End),参考下图(图一) 2.对螺栓起点、终点进行点的集合 3.连接两个零件,次部件1和连接板B2 4.创建螺栓的ID 二:创建螺栓的代码 图一 三:进入Tekla进行对螺栓代码的测试 1.保存代码 2.需要再次对代码的重新启动 3.再次进行测试前需要对Tekla保存关闭,重新加载进入 4.双击修改节点,显示出螺栓,对螺栓排数、列数进行测试
四:创建次部件坡口的步骤 1.按照坐标系原点(joint-中间)计算出坡口的点位坐标,参考下图(图三) 2.防止坡口把次部件切虚,设置一个距离翼缘板内测距离double值,例如:double PK1Juli=1; 3.创建次部件的坡口ID 4.创建垫板焊接,**种条件:焊接在次部件上。第二种条件:焊接在主部件上 图三 五:创建螺栓的代码 三:进入Tekla进行对坡口代码的测试 1.保存代码 2.需要再次对代码的重新启动 3.再次进行测试前需要对Tekla保存关闭,重新加载进入 4.双击修改节点,显示出坡口和垫板,对坡口角度、距离等参数进行测试
|